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而公共服务正是发力于此。
在“十一五”规划中,对公共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李新运认为,“十二五”规划推出多项公共服务指标,应无悬念。
他进一步解释,应当更加重视社会和谐问题,适当增加有关居民生活、分配公平、社会安全等方面的指标。据导报记者了解,全国人大财经委建议“十二五”规划要建立人民福祉指数体系,除居民收入等客观指标外,还包括安全感、政府治理等主观愿景指标。
对此,李新运认为,加入主观愿景指标是未来规划的必然趋势,虽然各种主观愿景指标体系的设置目前还未普及和完善,但一些地区已经设计了指标体系并利用抽样调查等方法测算当地的幸福感指数、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安全感等。
得以强化的不仅是公共服务指标。相较于有22项指标的“十一五”规划,“十二五”的指标体系有望得到大幅完善。
在李新运提交给国家发改委的研究报告中,“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二级指标共38项,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教育,人口发展,资源